在大自然中,野生黑豚鼠是强者,它们祖祖代代生活在大自然的深山丛林、大树、竹根下或灌木丛中, 以洞为居。野生黑豚鼠由于体小力好,为了躲避豹、狼、狐、鹰、鸳等猛兽猛禽的袭击,常常只能偷偷摸摸觅食,觅食一会儿,又只能躲藏起来,肚子饿了又偷偷出来觅食;长期整日反复,便养成了昼夜行动的习性。
1、科学饲养
黑豚鼠是小型食草性动物,它的饲料应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但要注意到营养全面, 比例适当。不要喂霉烂变质和滞泥水的饲草。枯草期向青草期过渡的时候,不要让黑豚鼠 一次采食过多的豆科牧草, 以免引起撇胀或消化不良。饮水要清洁,没有自来水的地方最好用井水。在采用限制饲喂制度时,要定时定量,使黑豚鼠养成良好的采食习惯。
2、加强管理
黑豚鼠对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变化敏感,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将导致黑豚鼠 患病。在冬天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幼豚更应如此。冬天门窗紧闭,环境中有害气体浓度较大,在晴天暖和时应及时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夏季天气炎热的地区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梅雨季节是幼豚容易发病的季节,除事先做好药物预防外,还应注意饲料、饮水和环境卫生。
豚舍、笼具要及时打扫、清洗,定期消毒。清出的粪便及污物要在粪坑上加盖发酵,经过1个月左右才能作为肥料使用,防止传播疫病。
不让狗、猫进入豚舍,在 场内要注意灭鼠。它们不仅会伤害黑豚鼠 ,还会传播疾病,特别是老鼠,它是黑豚鼠的大敌。
3、坚持消毒制度
疫病传染的途径很多,但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病从口入”是很有道理的。病黑豚鼠的鼻涕、唾液以及呼出的气体使病原微生物散布于空气中,健康黑豚鼠吸入就有患病的可能。另外,还有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通过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和用具经口感染。还有些病源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能通过皮肤或猫膜的损伤或伤口而感染疾病;有的则通过吸血昆虫叮咬感染疾病。再则病黑豚鼠和健康黑豚鼠交配而使某些疾病传播开来。
病黑豚鼠排出的病原体污染了外界环境中各种物体,这就成了传染的媒介,如果易感染的黑豚鼠接触了这些传染媒介,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染途径侵入黑豚鼠体内,就可以感染得病。受感染的病黑豚鼠又成为新的传染源,再污染周围各种物体,这样连续不断地传播下去就形成了疾病的流行。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黑豚鼠三个环节相互联系,就构成了流行过程。要扑灭传染病,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消灭和切断造成流行的三个环节的相互联系,从而使疫病得到控制不再扩散。
控制疫病不仅要有科学的饲养管理,清洁卫生的笼舍, 同时要有严格的消毒制度,按时注射疫苗,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严格执行豚场消毒制度,为了杜绝传染来源,在豚场、 豚舍的入口处要设置消毒池, 以便让进出的人员和车辆消毒。 豚舍饲养人员和用具要固定,不要串换或串用,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用具的定期消毒。不要让场外人员擅自进入 舍,即使经消毒允许进入 舍也不能任其抓 。及时发现病 ,病 隔离后,对原豚笼应进行严密的消毒。豚场平时要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撒些生石灰,既可消毒又可吸湿。笼底板定期更换洗刷、消毒或晒太阳,还可用喷灯火焰消毒。
4、及时发现疫病,采取有效措施
豚场一旦发现传染病流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早诊断及扑灭:
4.1. 及时隔离
豚场发现传染病以后,应尽快将病 隔离出来,有专人观察和治疗, 由专人饲养,饲料、饮水和用具等要单独专用,粪便要单独处理,隔离室更要有严密的消毒制度。
4.2.尽快诊断
上报疫情当豚场流行疫病时,要尽快诊断,并提出扑灭的措施。如一时不能确诊,应把病豚 和刚死的黑豚鼠放在严密的容器内,立即送往有关单位进行诊断和检查,得到确诊后再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同时,要将发生的疫情及防治情况向上一级部门报告, 以取得他们的重视和支持。还要通知附近的豚场或养豚专业户,要他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免使疫情扩大。另外,发病的豚场应停止出售种豚或外调商品豚。
4.3、.严格消毒
病豚隔离后,对病豚舍、用具等进行一次彻底消毒,防止病原体继续扩散传播疾病。
4.4、病料处理
要坚决淘汰重病 ,淘汰及病死黑豚鼠的尸体、粪便和垫草,要集中到指定地点烧毁或深埋。
4.5.病豚治疗
对可挽救的病豚进行治疗,这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还可以进一步消除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