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钩盲蛇的简介
钩盲蛇 (学名:Ramphotyphlops braminus)又名入耳蛇,是蛇目盲蛇科下的一种无毒蛇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及亚洲,不过现在钩盲蛇的分布已推广至世界各地。钩盲蛇是栖息于地洞的蛇种,由于体型细小,加上善于掘洞,因此经常被误认为蚯蚓,唯一分别就是钩盲蛇的身体并没有分成明显的段节。钩盲蛇的学名,是由印度教名词"Brahmin(婆罗门)"拉丁化而来的。目前钩盲蛇下尚未有任何被确认的亚种。
钩盲蛇体型细小幼长,平均体长约只有6至17 厘米。它们的头部与尾巴两端外表是一样的,身体上也没有明显较为幼细的颈部,双眼已经退化成两颗小圆点。头部的鳞片非常细碎,而且与身体其它部位的鳞片大小相同,而尾巴末端则有一枚很细小的尖鳞。成年的钩盲蛇身体呈亮灰色或紫色。钩盲蛇的细小眼睛上盖有一片透明薄膜,显示其双眼已经失去视能。它们的眼睛并不能构成影像,不过仍有一定的感光能力。
2 钩盲蛇的价格
钩盲蛇是栖息于地洞的蛇种,由于体型细小,加上善于掘洞,因此经常被误认为蚯蚓,唯一分别就是钩盲蛇的身体并没有分成明显的段节。
钩盲蛇经常在市区及农地出没,它们生活于地下,并居于蚂蚁或白蚁的巢穴中。盲蛇小时候吃蚂蚁蛋,大了吃蚂蚁。它们亦会生活于潮湿森林中的树木内。钩盲蛇的生息地带主要取决于湿度及温度。钩盲蛇以蚂蚁及白蚁为食,亦会进食它们的卵及幼虫。钩盲蛇在土壤中主要捕食蛆蝴、多足类、白蚁和其他昆虫卵、幼虫、蛹,无疑对农作物是有益无害的蛇类。
钩盲蛇是单性繁殖的蛇种,因此所有研究所能收集的钩盲蛇样本都是雌性的。主要会以卵生形式作繁殖,产卵2~7枚,卵径12毫米×4毫米,有时亦会直接产出幼蛇,每次的生产量约为8只左右。
3 钩盲蛇的饲养方法
中国已知有4种:高雄盲蛇,仅见于台湾省;大盲蛇,见于云南金沙江边和海南岛,体内曾发现14个充分发育的胚胎;钩盲蛇,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已知最北纪录为宜昌和重庆,产卵2~7枚,卵径12毫米×4毫米;白头钩盲蛇分布于香港。本科蛇类体型较小,最大的非洲巨盲蛇可达750毫米,一般种类全长在200毫米以下。吻端略扁。眼隐于眼鳞之下,口小,位于头部腹面。上颌骨横置,与头骨连结疏松,其上着生少数牙齿;前颌骨、腭骨和翼骨均无齿,少数种类的下颌齿骨前端尚有一枚牙齿。脊椎骨具椎弓突与椎弓凹。有残余的腰带,或仅为一棒状骨,或完全退化消失。仅有右侧的输卵管。大部分种类营穴居生活,或潜伏于砖石、缸之下,雨后到地表活动。以蚯蚓、多足类、白蚁以及其他昆虫为食。卵生。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4 钩盲蛇的产地
钩盲蛇主要分布地是非洲及亚洲,不过如今已经扩展至世界各地,在澳大利亚及美洲地均能找到它们的踪影。在非洲的喀麦隆、贝宁、南非、多哥、科特迪瓦、索马里、桑给巴尔、坦桑尼亚海岸、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及塞舌尔等地都能找到钩盲蛇;在亚洲,钩盲蛇则主要出没于阿拉伯半岛、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马尔代夫、拉克沙群岛、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琉球群岛、台湾、香港、华南地区、海南岛、马来半岛、新加坡、新几内亚、苏门答腊与及附近的岛群。在澳大利亚,钩盲蛇分布于达尔文市、昆士兰北端等地。而在美洲,钩盲蛇则出现于美国的麻省(马萨诸塞州)、佛罗里达等地区,亦散见于墨西哥及危地马拉等地;钩盲蛇也是拉克沙群岛上所发现的唯一蛇种。
在中国,钩盲蛇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已知最北纪录为宜昌和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