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潮汕有没有养蛇的基地|潮汕地区的蛇

1. 潮汕地区的蛇

1、赤尾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2、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毒性较大,中毒后几分钟即可导致死亡,是世界上危险的蛇类之一。眼镜王蛇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

3、圆斑蝰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体粗壮,全长1m左右。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鼻孔大,背位,无颊窝,头背为小鳞,起棱。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4、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5、白眉蝮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

6、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7、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有剧毒。

8、金环蛇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9、莽山烙铁头

莽山烙铁头也称为莽山原矛头蝮,全长可达2m,是蛇亚目蝰蛇科下的一个有毒蛇种。其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省,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莽山烙铁头是由陈远辉和赵尔宓命名,是国际上一级优先保护的濒危物种。通身黑褐色,并杂以黄绿色或铁锈色小点,形成细网纹,背面有黄绿色横斑,横斑的中部 (背中线部分)扩大,其中央有褐点,幼体尾后部浅黄色,分布于湖南 (宜章莽山)。

10、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前沟牙类剧毒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

2. 潮汕地区的蛇类

马来西亚(马来语、英语:Malaysia),简称大马,是君主立宪联邦制国家,首都吉隆坡,联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全国分为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全国面积共33万平方公里。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即马来半岛(西马)和加里曼丹岛北部(东马)。马来西亚人口3268万,其中马来人69.1%,华人23%。

公元初,马来半岛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剌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16世纪开始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占领。20世纪初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加里曼丹岛沙捞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地。二战中,马来半岛、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

马来西亚是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国家,官方宗教为伊斯兰教。马来西亚是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突飞猛进,为亚洲四小虎之一,已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多元化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实施马来族和原住民优先的新经济政策。

2018年5月9日,反对阵营希望联盟赢得大选,终结了执政国民阵线长达60年的管治。

区域位置

马来西亚国土面积330345平方公里(2016年),位于东南亚,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全国海岸线总长4192公里。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东临南中国海,西濒马六甲海峡。东马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相邻。

半岛地势北高南低,其主干山脉蒂迪旺沙山脉将半岛分成了东西海岸;沙砂的沿海多为平原,内地多为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克罗克山脉由砂拉越向北延伸,穿过沙巴将沙巴分成东西海岸。

马来西亚最高峰是高达4101米的京那巴鲁山。

气候特征

马来西亚位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年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30℃之间、全年雨量充沛,3月至6月以及10月至次年2月是雨季。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曾是世界产锡大国,因过度开采,产量逐年减少。石油储量丰富,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盛产热带硬木。

原始森林中,栖息着濒于绝迹的异兽珍禽,如善飞的狐猴、长肢棕毛的巨猿、白犀牛和猩猩等等,鸟类、蛇类、鳄鱼、昆虫等野生动物数量也很多。兰花、巨猿、蝴蝶被誉为马三大珍宝。

行政区划

马来西亚分为13个州,包括在柔佛、吉打、吉兰丹、马六甲、森美兰、彭亨、槟城、霹雳、玻璃市、雪兰莪、登嘉楼,以及沙巴和砂拉越,另有三个联邦直辖区:首都吉隆坡、纳闽和布城。

国家首都

首都吉隆坡,人口约167.4万人(2011年7月,马统计局),面积达243平方公里。具有观光和通讯两大功能的吉隆坡石油双塔高达466米,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是亚洲最高塔之一,如两柄银色利剑直插云端。吉隆坡还是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国家的缩影,市内清真寺以及佛教、印度教的寺庙随处可见,基督教的教堂也有20多座。

吉隆坡

联邦政府行政中心布城位于吉隆坡以南25公里处,面积达49平方公里。总理署及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于1999年6月迁入,2005年前搬迁完毕。

文化风俗

称呼

同家族的马来人没有固定的姓,所以不以姓氏作为称呼用途。马来人名字的第一个部分是他们的名字,第二个部分是他们父亲的名字,两者之间隔着“bin”(男士用)或“binti”(女士用),有时会省略。

马来西亚风光

在非正式的场合,对小辈较为亲昵的称呼为Adik或dik,意为弟弟或妹妹,名字则可省略。对年级较大的男士可称为Pakcik,意为伯父,女士为Makcik,意为伯母。在日常场合,用Encik加名称呼男性,意为某某先生,用Cik加名称呼女性,意为某某女士。

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用Tuan加名,来尊称男士,用Puan加名,来尊称女士。此外,对拥有马来西亚封衔(常见的如拿督、丹斯里等)的人可尊称其封号或封号加姓名。

见面礼

传统上,马来人在见面时会用双手握住对方的双手互相摩擦,然后将右手往心窝点一点。对不相熟的女士则不可随便伸手要求握手,男子应该向女子点头或稍行鞠躬礼,并且主动致以口头问候。但现在西式的握手问好在马是最普遍的见面礼,不论用在马来人、华人或印度人都可通用无阻。

进餐

马来人忌食猪肉、饮酒。在马来餐厅,餐桌上通常有个水壶,其用途是用来洗手用的。一般马来人都是用右手抓饭来吃,所以餐前及餐后洗手是马来人餐桌上的礼节。

拜访

除非主人允许,否则不管是到访马来人、华人或印度人的家,都需在入门前先脱鞋子。到马来人家做客,如果主人安排坐在地板上的垫子上,男性应盘腿而坐,女性则应把腿偏向左边而坐。

其他禁忌或礼节

不可用食指指人,若要指示方向只能用拇指。与马来人打招呼、握手、馈献礼品或接物时不可用左手。用左手接物或打招呼会被认为对他们不敬。马来人忌讳别人触摸其头部,除了教师或宗教仪式外,任何人都不可随意触摸别人的头部。不要把脚底展露在他人面前,用脚底对着人是对别人的侮辱。

服饰

马来人男女传统礼服分别是:男士为无领上衣,下着长裤,腰围短纱笼,头戴“宋谷”无边帽,脚穿皮鞋。女士礼服也为上衣和纱笼,衣宽如袍,头披单色鲜艳纱巾。除皇室成员外,一般不穿黄色衣饰。打工族为了工作穿着方便,一般着轻便的西服,只在工余在家或探亲访友或在重大节日时,才着传统服装。在各种正式场合,男士着装除民族服装或西服外,可穿长袖巴迪衫。巴迪衫是一种蜡染花布做成的长袖上衣,质地薄而凉爽,现已渐渐取代传统的马来礼服,成为马来西亚国服。

马来西亚菜

多元文化的种族的天然优势下,造就了马国拥有许多特殊美食。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菜肴类似,口味较重,多以胡椒和咖喱调味。其中较出名的食物有椰浆饭、沙嗲(鸡肉、牛肉及羊肉串)、干咖喱牛肉、马来糕点、竹筒饭、沙律啰惹、咖喱鸡、印度抛饼、黄姜饭、叻沙、海南鸡饭、Rojak、肉骨茶等。

语言

官方语言为马来语,英语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曾经是实际上的官方语言,在1969年种族骚乱五一三事件发生后,马来语才成为主要语言。然而在许多领域,英语依然是一种活跃的第二语言。

马来西亚英语也称为马来西亚标准英语(MySE),是源自英国英语的一种英语型态,虽然很少正式使用这个名称,除非是跟教育有关的讨论。马来西亚式英语(Manglish)也广泛被使用,它是一种口语化的英语形式,带有很重的马来语、华语方言及泰米尔语的影响。政府不鼓励错误使用马来语,并对那些混合马来语和英语的公共标示牌处以罚款。

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坚持捍卫华文小学、华文独立中学与国民中学华文课程,并有华文报纸与媒体,以及华社组织的支持(华教、华文媒体、会党合称马来西亚华人三大精神支柱),一般都能使用流利的汉语交谈。在平常生活以及非正式场合下,多数的华人惯用混合各种方言、英语与马来语的“罗惹式华语”。在华文学校、广播电视、公开正式场合或演说,则使用标准华语。而一些粤语等方言电台如988,MyFM等则会在某些时段说方言,避免各籍贯的华人忘了自己的根源。

华人迁居马来西亚数百年,其祖居地大多位于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是以各种方言,也随着祖先南来,且在马来西亚继续流传。仍为人们所使用的方言,依据祖居地由北而南排列,包括闽清话、兴化话、闽南语、客家语、潮州话、粤语、海南话、广西粤语等等。在乡村地区,同一方言群聚居较多,会有较单一的方言。在市镇地区,虽有一到两种强势方言,但人们中多通晓各种方言,能够快速转换对答。

为规范华语使用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于2004年2月13日宣告成立。

马来西亚宗教

马是个以农立国的民族,因此维持着许多原始信仰,特别是各民族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宗教融合了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其中以印度教影响尤为深远。由于多民族的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一种多元的文化特色。

节日

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农历新年(即春节)、国庆节、哈芝节、屠妖节、圣诞节、劳动节、卫塞节、(在任)元首诞辰。

3. 潮汕地区的蛇叫什么

潮州地区蛇不多常见的就 银环,乌梢蛇,王锦蛇还有五步蛇……

4. 潮汕地区的蛇类大全

1、赤尾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2、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毒性较大,中毒后几分钟即可导致死亡,是世界上危险的蛇类之一。眼镜王蛇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

3、圆斑蝰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体粗壮,全长1m左右。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鼻孔大,背位,无颊窝,头背为小鳞,起棱。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4、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5、白眉蝮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

6、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7、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有剧毒。

8、金环蛇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5. 潮汕地区的蛇剑草图片

潮汕尖菜花为菊科蟹甲草属植物山尖子的全草。植物山尖子,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茎粗壮,上部密生腺状短柔毛。

下部叶枯萎,上、中部叶三角状戟形,基部截形或微心形,下延成上部有狭翅的叶柄,基生叶不抱茎,叶缘具不规则的尖齿,总苞筒状,总苞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密生腺状短毛,花筒状,淡白色,气微,味淡。

6. 潮汕地区的蛇入龙宫什么意思

《囚龙》是一部小说,作者是绫翎,连载网站连城读书。

qiú

①关押。

[囚禁,囚犯,囚牢,囚室]

②关押在监狱里的人。

[囚衣,死囚]

lóng

1.中国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形如蛇而有鳞、角、爪,能兴云降雨,是水族之王。

应用:龙王,龙宫

2.古代用作帝王的象征或指属于帝王的东西。

应用:龙体,龙颜,龙袍

3.装饰有龙的图案的或形状像龙的。

应用:龙灯,龙舟,水龙,火龙,排成长龙,一条龙服务

4.古生物学上指某些爬行动物,大小不一,如恐龙。

5.(lóng)姓。

7. 潮汕地区的蛇有毒吗

蛇怕蜈蚣,是因蜈蚣斗蛇很有本领。

蜈蚣爬上蛇头,专咬蛇的眼睛,使蛇立即失去反抗能力,终因蜈蚣毒致死。

蜈蚣还能从蛇口进入蛇腹,将蛇毒死。

对此,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也有记载。

他说“百足,《尔雅》作《蝍蛆》,能伏蛇,每自口入蛇腹,山行筒置蝍蛆,蛇不能近。

”潮人自古就崇拜蛇。

至清代,潮汕各地都有祀蛇风俗,尤以潮州城最盛。

那里有个“青龙庙”敬祀青蛇,香火极旺。

是时,人们视蛇为神,十分敬畏。

而对于能伏蛇的蜈蚣,人们也有好感。

在澄海,清末时由澄海西门人创作的著名的“蜈蚣舞”,艺术地展现蜈蚣的威风,就是这种好感的反映。

此外,蜈蚣的独特形状,也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故有不少以蜈蚣命名的事物。

如蜈蚣船、蜈蚣旗、蜈蚣桥和蜈蚣岭等等。

在潮汕,乃至国内外,自古沿袭至今的龙船,就其众多船桨而论,也是一种蜈蚣船。

8. 潮汕地区的蛇紫草

十二生肖的潮汕俗语

鼠目寸光,鼠鬼浪相,猫鼠偷食油,猫鼠甲蛇开康,饲只猫鼠咬破袋,猫鼠过街人人喊打,缶铺猫鼠食无惊有,棺材底猫鼠除死人。

牛仔穿鼻,牛仔黄缚虎,老牛食紫草,牛尾扫牛身(自己打自己不知痛),牛头黄对马嘴,牛屎佛嫌木虱臭,牛马有料人无料,牛角唔尖唔敢过岭。

虎马十三,虎头铁钉尾,前怕狼后怕虎,虎死留皮。

兔仔坐叶,兔仔望月。

独眼龙,龙行虎步,画龙画虎,狗母蛇假龙,大水冲到龙王庙。

蛇入竹筒,蛇蝎心肠,掠蛇掠七寸,蜈蚣鸡母蛇,人心不足蛇吞象。

走马灯,马后炮,马马虎虎,无牛使马,马仔驴驴十八铺。

替罪羊,羊肠小道,羊毛出在羊身顶。

猴猴口念,猴抽鬼冻,猴仔心性,猴村百畸,猴脚猴手,猴仔抽薄荷。

偷鸡摸狗,鸡母企条,鸡大老爷蛀,鸡嘴圆鸭嘴扁、人嘴四散体,猖鸡无头毛(好斗的公鸡头上的毛被啄光了,引喻好斗的人总要吃亏),上半夜属鸡,下半夜属狗(讥讽朝令暮改者),蜈蚣咬、鸡母恶。

饲狗掌门,狗头军师,狗眼看人低,狗食屎卖变,容狗爬上灶、容子会不孝,狗爬石头墩(比喻做件难事)。

猪头猪脑,死猪微烫,死猪肉镇砧,猪屎篮结红英,火烧猪头熟面熟面。

9. 潮汕地区的蛇类品种

1、赤尾竹叶青

赤尾竹叶青,即为白唇竹叶青,又叫竹叶青、青竹蛇、青竹标,属于毒性蛇。白唇竹叶青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白唇竹叶青的毒性是血循毒,咬伤后患者疼痛难忍,全身症状较轻,虽然被竹叶青咬伤致死率不高,但是,每年有大量的人被白唇竹叶青咬伤,造成患者极大的痛苦。

2、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眼镜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且排毒量大、毒性强,中毒后几分钟即可导致死亡,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眼镜王蛇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

3、圆斑蝰

圆斑蝰蛇,原产泰国,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等,是蛇亚目、蝰科、蝰亚科、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为剧毒血液类毒蛇。圆斑蝰蛇体粗壮,全长1m左右,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圆斑蝰会造成被咬伤的人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肢体肿胀以及肾功能衰竭,病人会出现血尿、溶血,口腔乃至全身出血的情况,甚至出现肺出血及脑出血,病死率较高。

4、银环蛇

银环蛇,是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动物,俗称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毒性极强,属于剧毒蛇类,且为陆地第四大毒蛇。银环蛇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mm。银环蛇性情较温和,一般很少主动咬人,但在产卵孵化,或有惊动时也会突然袭击咬人,一般会捕食泥鳅、鳝鱼和蛙类,也吃各种鱼类、鼠类、蜥蜴和其他蛇类。

5、白眉蝮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

6、舟山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学名中华眼镜蛇,属于大型前沟牙毒蛇,它们自身分泌的毒素可以导致被咬者体内出血及流血不止,被咬后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中华眼镜蛇耐高温,惧冷,冬季喜欢集群冬眠,当气温低于9摄氏度时容易被冻死。它们喜欢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田间等地方,食性广泛,蛙、蛇为主,鸟、鼠次之,也吃蜥蜴、泥鳅、鳝鱼及其他小鱼等。

7、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又名为龟壳花、笋壳班、老鼠蛇和恶乌子等,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是管牙类毒蛇,有剧毒,也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原矛头蝮头部典型的长三角形,颈部细小,形似烙铁,故又名烙铁头,体形细长,尾纤细,有缠绕性,善于攀爬上树,生活于丘陵及山区,栖于竹林、灌丛、溪边等地带,吃鱼、蛙、蜥蜴、鸟、鼠等,甚至捕吃其他蛇类。

8、金环蛇

金环蛇,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为蛇目、环蛇属,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也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的毒性较其近亲银环蛇弱,但仍然属剧毒蛇,而数量也较银环蛇多。金环蛇和其他环蛇属的蛇一样,动作缓慢,不爱攻击人类,主要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9、莽山烙铁头

莽山烙铁头也称为莽山原矛头蝮,为中国特有巨型毒蛇种,因为其头部为略大的三角形,有颊窝,看上去像是一块烙铁,因得此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红色名录中的“濒危”级物种,有“蛇中熊猫”之称。莽山烙铁头蛇全长可达2m,是具有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中间杂着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莽山烙铁头蛇的毒性比五步蛇的毒性还要大一些,被它咬伤后,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不到十分钟就足可致人丢命。

10、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是眼镜蛇科、海蛇属,为前沟牙类剧毒蛇,其毒液毒性非常强烈,远比陆地毒蛇的毒性大。青环海蛇长1.5-2米,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青环海蛇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地,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以捕食蛇鳗为主,偶有其他鳗和鱼。

10. 潮汕地区的蛇是什么蛇

叫狗母蛇。

“狗母蛇”,即四脚蛇。潮州俗语“狗母蛇假龙”,其义有二,其一,“假龙”的“龙”字谐音潮汕话的“灵”字,是讽刺那些喜欢卖弄小聪明、自以为是、自吹自擂的人,嘲笑他们假灵精、假道行、假有为,其实没什么真本领;其义之二,是从字面意思看,蛇和龙外貌合神离,用来讥讽那些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人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