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湖北黄冈武穴养蛇|湖北农村蛇

1. 湖北农村蛇

湖北的蛇一般农历九月中旬进入冬眠。

湖北农村有句谚语叫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进孔。湖北地处北纬30度左右,蛇一般在农历九月中旬进入冬眠。

冬眠是动物为应对食物缺乏和寒冷冬季的恶劣条件,将身体的各项机能调节至仅维持生命的极端状态,度过漫漫冬日,在环境温度升高或者其他条件刺激下,又可以重新恢复身体活力的一种技能。

2. 湖北地区的蛇

眼镜蛇,俗称大王蛇,在蛇类是唯一,对人非常强的攻击性的动物,对蛇类也比较攻击性,俗称喜欢打架,心比较大,喜欢扑捉比自己大的动物作为食物,攻击比较凶猛,牙齿比较毒,攻击时一般都是紧紧的围绕着对方,直至没有呼吸为止,眼镜蛇影密性极强。

3. 湖北农村蛇类

回答: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恩施人,今年45岁,一直都很关注我恩施奇异事件,据小时候老年人讲,在恩施利川曾经出现过一个蛇王的传说,说有一个人以捕蛇维生,从小在山中捕蛇,捕获过不计其数的蛇,终究还是在正值壮年时期突发死亡,其家人把他葬于山中,不久之后,家人去上坟发现其的坟头全是蛇类,一条小蛇立于坟头之上,仿佛在指挥者数以千计的蛇群,也不知是真是假,只是小时候听说而已!

4. 湖北农村蛇的种类大全

蛇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动物。蛇的种类很多,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3000种左右,毒蛇约占1/6,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分别隶属10科,其中有毒蛇600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195种。

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174种,有毒的占48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10种,海生毒蛇10余种:

1.眼镜蛇科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金环蛇(Bungarus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1。2-1。5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Najanaja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1/3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naja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

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V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40-50个,激怒时其前身1/2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1000米的山区。

2.海蛇科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

我国海域有16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fasciatus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russelli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10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

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1。

5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

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100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

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60-90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5. 湖北常见蛇

 有资料显示,湖北省神农架有眼镜蛇,但没有眼镜王蛇。这两种蛇虽然很相似其实区别也是很大。 眼镜王蛇是大型蛇类,最大全长记录为5580毫米。体背面黑褐色,颈背具“∧”形的黄白色斑纹,无眼镜状斑,躯干和尾部背面有窄的白色镶黑边的横纹条,下颌土黄色,体腹面灰褐色,具有黑色线状斑纹,体重一般为6千克,寿命在20年左右。眼镜蛇常喜欢生活在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里,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田间、住宅附近也常见出现,食性很广,既吃蛇类、鱼类、蛙类,也食鸟类、蛋类、蝴蝎等,属昼行性蛇类,主要在白天外出活动觅食。

6. 湖北农村蛇 吃鸡蛋

蛇可以吃那样的食物,不过还是要坚持一点:已经变异、有异味的不能喂给;给蛇吃鸡蛋可以先把蛋壳去掉,虽然有专门吃蛋的蛇,但是先把蛋壳去掉至少可以确定蛋是否还新鲜。

7. 湖北农村蛇的种类带图

腹蛇。这种蛇?适应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国内不仅广泛分布在江汉平原,在很多省份很多地方都有。该蛇正确的叫法不是“烂不胎”,而是“烂母胎”。意思就是说,幼蛇不是通过母蛇产卵孵化而来,而是直接胎生。形象的比喻就是母蛇肚子烂了,小蛇从中钻出来。

8. 湖北农村毒蛇

学名:赤链蛇,是有鳞目游蛇科、链蛇属卵生蛇类,又称火赤链、红四十八节、红长虫、红斑蛇、红花子、燥地火链、红百节蛇、血三更、链子蛇。

成蛇全长约1.5米,体重1000~1250克,枕部具红色倒T形斑,背鳞平滑,体背黑褐色,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每次产卵十余枚,卵呈长椭圆形,刚孵出的幼蛇全长232~242毫米。

9. 湖南农村蛇

湘西大山里有银环蛇、虎斑颈槽蛇、短尾蝮蛇、尖吻蝮蛇和竹叶青,这五种蛇大家对它们一定要有清晰的认识,毒性很大,遇见了千万不要随意招惹,有多远要离它们有多远,否则就会给自己带来性命之忧,那有得不偿失,划不来了,大家千万要知道这些知识哦

10. 湖北农村的蛇

无毒蛇:钩盲蛇,白头蝰,黑脊蛇,锈链腹链蛇,丽纹腹链蛇,棕黑腹链蛇,草腹链蛇,钝尾两头蛇,翠青蛇,黄链蛇、赤链蛇,赤峰锦蛇,双斑锦蛇,王锦蛇。

11. 湖北农村常见的蛇有哪些

湖北蛇多。

1、湖北有哪些毒蛇:

 

      尖吻蝮,短尾蝮,菜花原矛头蝮、原矛头蝮,福建竹叶青蛇,银环蛇,舟山眼镜蛇,中华珊瑚蛇;

 

      2、湖北有哪些无毒蛇:

钩盲蛇;白头蝰,黑脊蛇,锈链腹链蛇、丽纹腹链蛇、棕黑腹链蛇、草腹链蛇,钝尾两头蛇,翠青蛇,黄链蛇、赤链蛇,赤峰锦蛇、双斑锦蛇、王锦蛇、白条锦蛇,玉斑丽蛇,红纹滞卵蛇,紫灰山蛇,黑眉曙蛇,绿蛇,中国水蛇,双全白环蛇、黑背白环蛇,中国小头蛇,山溪后棱蛇,平鳞钝头蛇、台湾钝头蛇,福建颈斑蛇,横纹斜鳞蛇、崇安斜鳞蛇、大眼斜鳞蛇、纹尾斜鳞蛇,滑鼠蛇,湖北颈槽蛇、虎斑颈槽蛇,黑头剑蛇,赤链华游蛇、乌华游蛇,渔游蛇,乌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