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颡鱼幼鱼
黄骨鱼养殖11-12个月就可以繁殖了,黄骨鱼的第一期繁殖在春季,这一期的产卵次数,因品种、年龄体质和气候等因素而略有差异。每尾成熟的黄骨鱼一般可产卵2~3次,多的可达4~6次。在正常情况下,每次产卵相隔时间为10天左右。如果亲鱼体质较弱,则相隔时间更长些。条件较好的金鱼养殖场,还可以进行秋季的第二期繁殖。不过秋繁的鱼苗,其生长发育情况不如春季繁育的鱼苗。
2. 黄颡鱼幼鱼投喂率
主养黄颡鱼每立方米放15-18鱼苗
3. 黄颡鱼幼鱼吃什么
黄辣丁处于鱼苗阶段时,主要吃浮游动物,长大后主要吃小鱼、小虾、螺蚌、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等。
春夏季节,黄辣丁常会吞食其它鱼类的卵,寒冷季节主要吃小杂鱼。
仔鱼孵出1-3天,主要从自身卵黄囊吸取营养,孵化4天后卵黄囊基本消失,体长达到8.1-9毫米左右就会自行摄食。
4. 黄颡鱼观赏鱼
黄颡鱼能当观赏鱼。
需要控制水温在22-28摄氏度为最佳生长温度,食物除了饲料外,还可以喂食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
用鱼缸养黄辣丁具有观赏性,需要时刻注意水质的状态,保持水质的清澈。因此,最少要在2~3天左右换一次水,具体换水的频率,要根据水质的实际情况决定。
5. 黄颡鱼体长
是的黄骨鱼和嘎鱼是同一种鱼。“黄骨鱼,学名黄颡鱼,俗称嘎鱼”等
黄骨鱼为鲿科,黄颡鱼属鱼类。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
6. 黄颡鱼种鱼
是同种鱼,只是叫法不同,也有叫昂公,黄辣丁的。
7. 黄颡鱼幼体
黄颡鱼最大能长到0.8斤一条,通常个体0.2-0.8斤/尾左右。
黄颡鱼的体长最长大概是20㎝,黄颡鱼刚被孵出的前1~3天,体长为5.0~8.0毫米,从自身卵黄囊吸取营养,行内源性营养。
到第4天以后卵黄囊基本消失,体长长到8.1~9.0毫米,这阶段开始从外界摄食,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幼体,9.0毫米以上仔鱼完全以外界食物为食,行外源性营养。全长13.1~14.00毫米的仔鱼,随鱼体生长,口径增大开始摄食大型枝角类及桡足类和一些原生动物。
8. 黄颡鱼幼苗
一、苗种培育
1.夏花培育 刚出膜的仔鱼长仅4.8~5.5毫米,鱼苗池最好用水泥池,水深0.3~0.5米即可,保持微流水,每立方米放苗1.5万~2万尾。黄颡鱼鱼苗卵黄囊较大,需要经过3~5天才能将卵黄囊消耗殆尽,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投饵,第一天先投喂少量蛋黄,第二天起投喂蛋黄、轮虫和水蚯蚓,投喂时做到少量多次。一周后可投喂碎鱼肉或碎蚌肉等,或将配合饲料做成糊状投喂。当鱼苗体长长至1厘米时,如继续在小池中培育,则应降低密度至每立方米3000~4000 尾。也可采用池塘培育,池塘要先消毒、施肥,培育浮游动物,做到肥水下塘。每亩可放鱼苗3万~5万尾。每天投喂两次,并保持较高的溶氧。一般经25天左右培育,鱼苗体长可长至3厘米,可分池进行鱼种培育。
2.鱼种培育 培育池面积以1~3亩为宜,水深1.0~1.2米。下塘前需彻底清塘、消毒,亩施腐熟的粪肥300千克,实行肥水下池。放养密度每亩0.8万~1万尾。池中设饲料台,定点投喂。将鱼粉(或鱼糜)、豆粉、玉米粉、麸皮等与面粉混合加水揉成团状投喂,粗蛋白质含量要求32%以上。苗种入池2天后进行人工投饵驯化,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经2个月的培育,平均体长可达10厘米,平均体重10克/尾,最大的个体达20克。
9. 黄颡鱼幼鱼成长过程
黄骨鱼成长周期较长,如市面上看见的黄骨鱼个头都不是很大的,大约也就三四个手指那般大小,从鱼苗养三年的黄骨鱼也就四个手指那样大,这种鱼最适合煲汤了。
10. 黄颡鱼是什么鱼
野生黄颡鱼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
黄颡鱼的规格不同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厘米,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厘米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厘米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
11. 黄颡鱼幼鱼图片
身体呈现黄白色鲶鱼幼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