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领角鸮和猫头鹰区别 领角鸮和东方角鸮区别

领角鸮和猫头鹰区别在哪?为什么有的猫头鹰叫猫头鹰,有的不叫?“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市动物园工作人员介绍,猫头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休息,晚上活动,主要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猫头鹰的眼睛是蓝色的,所以又被称为蓝蓝色眼睛的猫头鹰。猫头鹰是夜行性动物,白天休息,晚上活动,主要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等。


一:领角鸮和猫头鹰区别

白脸角鸮 Ptilopsis leucotis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白脸角鸮可于横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与赤道之间的地域中找到其踪影。

二:领角鸮是不是猫头鹰

近日,长沙望城的贺先生在贝拉小镇捡到3只猫头鹰宝宝,这些小猫头鹰已经被大雨淋湿了,贺先生不知如何照顾只好报警求助,民警赶到现场后把猫头鹰宝宝接走,目前已交给专家送至省救护繁殖中心。经确认这三只小猫头鹰的品种为领角鸮,是猫头鹰家族中的一员,在我国属于受保护的二级野生动物,在世界上也是红色濒危物种。
接到贺先生的报警后,值班社区民警迅速赶往现场,在贝拉小镇某餐厅门口看到了这三只小猫头鹰。这几只猫头鹰精神萎靡蜷缩在角落避雨,身上湿漉漉的,明显是被刚才的暴风雨打落在地上,然后因为雨势过大身上又湿透了无力飞起,而且小猫头鹰们基本处在一种又冷又饿的状态中,如果不及时救助会有危险。民警对热心市民贺先生表示感谢之后,小心翼翼把三只小猫头鹰都放到纸箱里,然后带回派出所联系动物保护部门前来处理。
小猫头鹰们被带回派出所后,仍然精神不振,民警赶快到附近买回来一些生肉喂食,小猫头鹰很快把这些肉吃完,精神也好了起来,眼睛瞪得溜圆四处张望,看模样状态很好。当天下午2点左右,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专家也赶来了,经检查这3只小猫头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领角鸮的幼崽,目前身体状况良好,也未见有明显外伤。随后这三只领角鸮幼崽被专家送到省救护繁殖中心,等养育一段时间具备放生条件后,再把这三只小猫头鹰放归自然。
领角鸮是一种小型猫头鹰,身体长度约20到27厘米,外形与红角鸮差不多,后颈有一条明显的翎领;其身体羽毛多为沙褐色或灰褐色,头上左右侧有两处竖起的耳羽,看起来像领角鸮的“猫耳朵”。领角鸮分布区域十分广泛,俄罗斯、中国、以及大部分东南亚地区都有其种群,在我国则主要分布在除内蒙、新疆、西藏之外的其他地区,包括海南岛、台湾、香港、东北等地均有。领角鸮的主要食物为老鼠类、各种昆虫以及蝙蝠、壁虎,是一种喜欢单独活动的夜行动物,白天躲在大树上浓密的树叶间,晚上出来觅食和鸣叫,其叫声低沉,飞行轻快无声无息。

三:领角鸮和红角鸮的区别

在中国能看见多少种猫头鹰?

仓 鸮

Barn Owl

鸮形目 > 草鸮科 > 草鸮属

外貌特征:易识别的偏白色的鸮,体长34厘米左右。白色心形宽面庞是其主要外貌特征。上体棕黄色而多纹理,白色的下体黑点密布。整体色彩有变异,亚成鸟皮黄色较深。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亚种javanicus在云南有记录,为偶见迷鸟。

习性:白天藏于房屋、树木、山洞、悬崖等处的黑暗洞穴或稠密植被中。黄昏时见于开阔地面上空,无声地掠地低飞。

东 方 草 鸮

Eastern Grass Owl

鸮形目 > 草鸮科 > 草鸮属

外貌体征:体型中等,成年雄性32-38厘米,雌性35-42厘米,翼展100-116厘米。像所有草鸮属猫头鹰一样,面庞为心形,似仓鸮。脸部为浅色,上体深褐色。全身多点斑、杂斑或蠕虫状细纹。眼睛呈褐色,嘴短小呈米黄色,脚略白。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云南东南部(蒙自)、贵州、广西、广东、香港、福建,安徽,为台湾南部的留鸟。

习性:栖于开阔的高草地,主要捕食小型啮齿类动物。

栗 鸮

Oriental Bay Owl

鸮形目 > 草鸮科 > 栗鸮属

外貌特征:中等体型的红褐色鸮,身高27厘米左右。其心形脸庞近似粉色,时而竖起的"耳朵"与仓鸮相似。上体红褐有黑白点斑。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于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及海南岛。

习性:性情羞怯,夜行性森林鸮类,很难遇见。

短 耳 鸮

Short-eared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耳鸮属

外貌特征:中等体型的黄褐色鸮,体型偏长,体长35-42厘米。耳羽短小,眼睛为明亮的黄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发出的叫声似打喷嚏。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节性候鸟。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时见于中国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分湿润地区。

长 耳 鸮

Long-eared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耳鸮属

外貌特征:中等体型的鸮,体长35-40厘米。面庞为圆形,呈褐色及白色,具两只长长的"耳朵"(通常不可见)。眼红黄色,略显呆滞。嘴以上的面庞中央部位具明显白色"X"形。上体褐色,具暗色块斑及皮黄色和白色的点斑。下体皮黄色,具棕色杂纹及褐色纵纹或斑块。与短耳鸮的区别在于耳羽簇较长;脸上白色的"X"纹较明显;下胸及腹部细纹较少;飞行时翼端较细及褐色较浓,且翼下白色较少。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北方的常见留鸟和季节性候鸟。指名亚种为新疆西部喀什地区及天山的留鸟,又见繁殖于内蒙古东部及东北部、青海南部、甘肃南部和东北。迁徙途经中国大部地区,越冬于华南及东南的沿海省份及台湾,也有的沿大河流越冬。

习性:营巢于针叶林中的乌鸦巢穴。夜行性。两翼长而窄,飞行从容,振翼如鸥。

鹰 鸮

Brown Hawk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鹰鸮属

外貌特征:中等体型(30厘米)、大眼睛的深色似鹰样鸮鸟。面庞上无明显特征。上体深褐;下体皮黄,具宽阔的红褐色纵纹。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留鸟及夏季繁殖候鸟均有但都不常见,于中低海拔高度,上至海拔1500米。亚种ussuriensis繁殖于中国东北至华中及华东,南迁越冬;burmanica 为中国南方及海南岛的留鸟;totogo 为台湾包括澎湖列岛的留鸟;lugubris为西藏东南部的留鸟。

习性:性活跃,黄昏前活动于林缘地带,飞行追捕空中昆虫。有时以家庭为群围绕林中空地一起觅食。不时鸣叫,尤其是月悬空中时。

鬼 鸮

Tengalm's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鬼鸮属

外貌特征:体小,身长25厘米左右的小型鸮。头高而略显方形,脸庞似戴白色的大眼镜。眉毛上扬呈吃惊状,紧贴眼下具黑色点斑。下体白,具褐色纵纹,肩部有大块的白斑。与纵纹腹小鸮及体小得多的花头鸺鶹的区别在面庞为白色。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在中国罕见。亚种pallens为新疆西部天山的繁殖鸟或留鸟;sibiricus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及大兴安岭的繁殖鸟或留鸟;beickianus为甘肃中部、四川北部及青海东部的留鸟。

习性:夜行性。营巢于啄木鸟的洞穴,栖于茂密的针叶林。

横 斑 腹 小 鸮

Spotted Owlet

鸮形目 > 鸱鸮科 > 小鸮属

外貌特征:褐色小型鸮,体长20厘米左右。面色发白,无耳羽簇,眼黄色。上体灰褐,头顶有白色小点斑,两翼及背部的白色点斑。下体偏白,胸及两侧具灰色横斑。下体无纵纹。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中国西南部,亚种pulchra为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罕见留鸟;ultra于西藏东南部。

习性:活动于疏树的开阔地、农耕地及灌木丛。

纵 纹 腹 小 鸮

Little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小鸮属

外貌体征:小型鸮,体长20-27厘米。头顶平,眼亮黄,有浅色的平眉及宽阔的白色髭纹。上体褐色,具白色纵纹及点斑。下体白色,具褐色杂斑及纵纹。肩上有两道白色或皮黄色的横斑。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常见留鸟,广布于中国东北及西部的大多数地区,高可至海拔4600米。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区,西藏西部、南部及东部,青海、甘肃及四川,甘肃西南部以东至山东,北至大兴安岭地区都有不同的亚种分布。

习性:部分有昼行性,常神经质地点头或转动。快速振翅作波状飞行,能徘徊飞行。捕食两栖动物、小型鸟类及哺乳动物、昆虫、蚯蚓等。

斑 头 鸺 鹠

Barred Owlet

鸮形目 > 鸱鸮科 > 鸺鹠属

外貌体征:小型鸮,体长24厘米左右,全身遍布棕褐色横斑。上体棕栗色,具赭色横斑,沿肩部有一道白色线条将上体断开;下体几乎全褐。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中国有5个亚种,austerum在西藏东南部;rufescens在云南西部;brugeli在云南南部;persimilie在海南岛;whitelyi在华中、华南及东南等地区。偶见于山东。

习性:常光顾庭园、村庄、原始林及次生林,在低地及丘陵的小片林地并不罕见。主为夜行性,但有时也在白天活动。

猛 鸮

Northern Hawk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猛鸮属

外貌特征:中等体型的褐色鸮鸟,体长达35-43厘米。脸部深褐色,有白色纵横,尾部似鹰。额羽蓬松有细小斑点,两眼间白色。上、下胸偏白,具褐色细密横纹。上体棕褐色,具大的近白色点斑。两翼及尾多横斑。飞行时似体大而头厚重的雀鹰。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在中国为罕见鸟。亚种tianshanica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迁徙时也见于新疆西部。指名亚种越冬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池地区及大兴安岭。

习性:昼行性。栖于针叶林、混交林、白桦及落叶松灌丛。听觉极好,可感知雪层下的猎物,迅疾俯冲而下。

乌 林 鸮

Great Grey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林鸮属

外貌体征:北半球大型猫头鹰,体长61-84厘米,翼展可达152厘米,雌鸟稍大。无耳羽簇,面庞具独特深浅色同心圆,眼鲜黄色,眼间有对称的"C"形白色纹饰。通体羽色浅灰,上、下体均具浓重的深褐色纵纹。比灰林鸮或长尾林鸮的体型都大许多。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在中国极其罕见。亚种lapponica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和大兴安岭留鸟。

习性:栖于针叶林及混交林或落叶林。性沉静,攻击性,通常在巢区附近一无所惧。主要食物田鼠,也捕食野兔、松鸡、雏鹰等。

四 川 林 鸮

Sichuan Wood-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林鸮属

外貌体征:灰褐色的鸮,体长54厘米左右。面庞灰色,眼褐色。看似一只体大的灰林鸮,但下体纵纹较简单。极似长尾林鸮。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中国中部特有种,全球性易危。稀有留鸟,分布在青海东南部和四川北部、中部及西部从海拔2700 ~4200米的开阔针叶林及亚高山混交林。

习性:栖于针叶林。于近巢区内具攻击性。基本为夜行性。

长 尾 林 鸮

Ural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林鸮属

外貌体征:体型较大的灰褐色的鸮,体长50-59厘米。面庞宽,呈灰色。上体深褐色,近黑色纵纹及棕红色、白色的点斑,眉偏白,两翼及尾有横斑。下体皮黄灰色,具深褐色粗大纵纹,两胁横纹不明显。较灰林鸮为大,又比乌林鸮小。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稀有留鸟。亚种nikolskii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coreensis 在吉林、辽宁的长白山区,在河北也有分布。

习性:栖于地与乌林鸮相似,低地森林筑巢,喜欢开放潮湿的地区,会避开密林和针叶林。中欧群落喜欢的落叶林地区。基本为夜行性,于近巢区具有攻击性。

灰 林 鸮

Tawny Wood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林鸮属

外貌体征:中等体型偏褐色的鸮。无耳羽簇,通体具浓红褐色的杂斑及棕纹,也有偏灰个体。每片羽毛均具复杂的纵纹及横斑。上体有些许白斑,面庞之上有一偏白的"V"形。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温带森林中最常见的鸮鸟。亚种nivicola为西藏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华南和华中部大部地区的留鸟;yamadae为台湾的留鸟;河北及山东也有亚种。

习性:夜行性,白天通常在隐蔽的地方睡觉。有时被小型鸣禽发现和围攻。在树洞营巢,有时在大型公园中也能发现。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小鸟和昆虫。

黄 脚 渔 鸮

Tawny Fish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渔鸮属

外貌特征:体型硕大的棕色渔鸮,体长48-61厘米之间。具耳羽簇,但通常垂在头部,显得有些凌乱,眼黄,蓬松的白色喉斑。上体:棕黄色,具醒目的深褐色纵纹,纹上无斑。与雕鸮的区别在眼黄且脚无被羽。与褐渔鸮区别在下体棕色明快,上体纵纹更重,叫声也不同。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中国中部及南部大部地区从甘肃西南部、陕西南部、四川、贵州、安徽、江苏、浙江、台湾至广东的甚罕见留鸟,分布至海拔1500米。可能也出现在西藏东南部。

习性:栖于山区茂密森林的溪流畔,捕食鱼类和青蛙、螃蟹等。

褐 渔 鸮

Brown Fish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渔鸮属

外貌特征:棕褐色的鸮,体长53厘米左右。具耳羽簇,上体具黑白色纵纹,下体具深褐色细纹。下体黄褐色具深色纵纹。每道纵纹上均具细小横纹。与雕鸮区别在于下体偏黄,胸部纵纹较细,眼黄且裸出,无浅色眉。与黄脚渔鸮区别在橘黄色较少,下体纵纹不浓重,叫声也不同。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中国极南部的稀有留鸟。亚种orientalis于云南南部及东南部、广西、海南岛、广东、香港。亚种leschenaulti在西藏东南部和云南的极西南部(腾冲),分布至海拔1500米。

习性:飞行缓慢,两腿下悬。栖于热带森林有荫河流区域。半昼行性,捕鱼。

毛 腿 渔 鸮

Blakiston's Fish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渔鸮属

外貌特征:体型巨大的深褐色鸮,体长70厘米左右。眼黄色,具浓重的黑色纵纹,拢翼时初级飞羽具黑色横斑,胸具黑色纵纹及众多横斑。与林雕鸮区别在灰色较重,眼黄,趾灰。少雕鸮那种胸部宽纵纹,但耳羽簇较宽,黑色少。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罕见,仅在中国东北有分布。亚种 doerriesi 为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地区的留鸟,并由从大兴安岭至黑龙江的哈尔滨。

习性:沿两岸有林的河流栖居。

乌 雕 鸮

Dusky Horned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雕鸮属

外貌体征:浅褐灰色雕鸮,体长56厘米左右。耳簇羽甚长而发黑;上体沙灰色带黑色纵纹;下体皮黄灰色,具狭窄的黑色纵纹;每片羽毛均具微暗色横纹。比中国其他带耳簇羽的大型雕鸮灰色更重。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在中国为罕见鸟。指名亚种为留鸟,于江西(南昌)及浙江(建德)。

习性:栖于有高大多叶树的潮湿林地及开阔林。活动范围较小,长居于一片树林中。

林 雕 鸮

Spot-bellied Eagle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雕鸮属

外貌特征:体型硕大的雕鸮,体长63厘米左右。耳簇羽长而厚,近灰色的下体上由深褐色羽端生成扇贝状鳞纹而非条纹。上体多深色杂斑但无条纹。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在中国为罕见鸟。指名亚种为四川中部及西南部、云南东南部及西南部的留鸟,分布至海拔1200米,偶尔会上至海拔2100 米。可能在西藏东南部也有分布。

习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潮湿落叶阔叶林的代表性雕鸮。垂直迁移型。在林间空地及溪流捕食。

雕 鸮

Eurasian Eagle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雕鸮属

外貌体征:体型硕大的鸮类,最大体长可达69厘米。耳羽簇长,橘黄色的大眼。体羽褐色斑驳。胸部片黄,多具深褐色纵纹且每片羽毛均具褐色横斑。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分布广泛但普遍稀少。习性:栖于有林山区,营巢于岩崖,极少于地面。白天看见时总是在被乌鸦及鸥类围攻。捕食鼠类为食。

领 角 鸮

Collared Scops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角鸮属

外貌体征:虽然是角鸮属中体型最大的,但体长也只有24厘米左右。体色偏灰或偏褐色。具明显耳羽簇及特征性的浅沙色颈圈。上体多具黑色及皮黄色的杂纹或斑块;下体皮黄色,条纹黑色。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甚常见的角鸮,可至海拔1600米,包括城郊的林荫道。亚种ussuriensis 由中国东北至陕西南部;erythrocampe在中国于北纬32°以南;lettia在西藏东南部;umbratilis在海南岛;glabripes在台湾。

习性:大部分夜间栖于低处,繁殖季节叫声哀婉。雄雌鸟常成双对唱。从栖处跃下地面捕捉猎物。

琉 球 角 鸮

Elegant Scops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角鸮属

外貌特征:棕褐色小型角鸮,体长22厘米左右。眼黄色,体羽上白色点斑杂乱。头顶无深黑色条纹而有别于红角鸮,但最好以叫声区分。与领角鸮的区别在眼黄色且无领圈。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其亚种botelensis为濒危种群,主要分布在台湾兰屿岛上,种群数量有1000多只。

习性:栖居于亚热带低地森林。

红 角 鸮

Scops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角鸮属

外貌特征:体小(20厘米)的"有耳"型角鸮。眼黄色,体羽多纵纹。有棕色型和灰色型之分。与叫声有异的东方角鸮在分布上无重叠。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在中国的分布极为有限。亚种pulchellus繁殖于新疆西部的天山及喀什地区。

习性:候鸟。纯夜行性的小型角鸮,喜有树丛的开阔原野。

纵 纹 角 鸮

Striated Scops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角鸮属

外貌特征:浅沙灰色的小型角鸮,体长21厘米左右。眼黄色。似灰色型的红角鸮,但上体沙灰色较淡,且顶冠或后颈无白点,下体灰色较重并具清晰的黑色条纹。幼鸟下体遍布横斑。夜晚可依声而辨。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在中国甚为罕见。于新疆西部的昆仑山脉及喀什地区有过记录。

习性:栖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有林区、果树区及灌溉农田。

黄 嘴 角 鸮

Sptoted Scops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角鸮属

外貌特征:茶黄褐色小型角鸮,体长18厘米左右。眼黄色,嘴奶油色,特征为无明显的纵纹或横斑,仅肩部具一排硕大的三角形白色点斑。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为海拔1000~2500米间潮湿的热带山林中的罕见留鸟。亚种latouchei由云南西南至中国东南部及海南岛;亚种hambroecki于台湾。

习性:同其他角鸮。摹仿其叫声能引其应答。

雪 鸮

Snowy Owl

鸮形目 > 鸱鸮科 > 雪鸮属

外貌体征:体型硕大的白色鸮,体长61厘米左右。眼黄,头顶、背、两翼及下胸羽尖黑色使体羽满布黑点,雪中看此鸟为灰色。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稀有冬候鸟,分布在中国东北及西北开阔原野。

习性:部分地昼行性,黄昏后还积极地捕食田鼠及鼠兔。有时静立于突出岩石或土堆。在地面营巢。

花 头 鸺 鹠

Pigmy Owlet

鸮形目 > 鸱鸮科 > 鸺鹠属

外貌特征:体羽蓬松的小型鸮鸟,体长18厘米左右。灰色的头上满是白色小点斑,眼小而呈橘黄色,下体偏白而略具灰褐色纵纹。上体灰褐,具白点。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在中国非常罕见。亚种orientale在黑龙江小兴安岭及河北(东陵)有记录,状况不详。

习性:飞行时上下波状起伏似啄木鸟。

领 鸺 鹠

Collared Owlet

鸮形目 > 鸱鸮科 > 鸺鹠属

外貌特征:纤小(16厘米)而多横斑,眼黄色,颈圈浅色,无耳羽簇。上体浅褐色而具橙黄色横斑;头顶灰色,具白或皮黄色的小型"眼状斑";胸及腹部皮黄色,具黑色横斑;颈背有橘黄色和黑色的假眼。

中国地区分布状况:常见于海拔800~3500米间的各类森林。指名亚种为西藏东南部、华中、华东、西南、华南、东南和海南岛的留鸟,亚种paradalotum于台湾。

习性:白日里发出叫声或遭受其他鸟的围攻时可见此鸟于高树。夜晚栖于高树,由凸显的栖木上出猎捕食。飞行时振翼极快。

你觉得哪种猫头鹰最可爱?

四:领角鸮和东方角鸮区别

很多的,只要是鸮形目的都叫猫头鹰。有以下几科属:

草鸮科

(Tytonidae)

草鸮科头骨狭长,面盘心形似猴,常被称为“猴面鹰”,腿较长。草鸮科有2属12~17种,我国2属3种。其中栗鸮属仅2种,分别分布于非洲和亚洲南部,草鸮属10~15种,其中很多种分布于偏僻的岛屿上以及澳洲等地,另一些则分布广泛,其中仓鸮在世界各个大陆都能见到,但在我国境内分布局限,我国境内更常见的是草鸮。

草鸮属

有14种。面呈心脏形,又称猴面鹰。广布全球。我国有2种:仓鸮Tyto alba以喜栖息于农家谷仓中而得名,分布很广,几遍全球,共分化为35个亚种,但在我国极为罕见,仅2亚种,即云南亚种和印度亚种,见于云南;叫声难听,似人在受酷刑时发出的惨叫;飞行快速而有力,毫无声响;主要以鼠类和野兔为食,每天大约捕捉3只老鼠,一年消灭鼠类1000只以上,偶捕捕猎中小型鸟类、青蛙、鱼和较大的昆虫等;捕猎时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同时发出尖励叫声,使猎物陷于极度恐怖之中,束手就擒。草鸮Tyto longimembris分布于亚洲南部和大洋洲,在我国罕见于西南和东南省份及台湾。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栗鸮属

有2种:栗鸮Phodilus badius和坦桑尼亚栗鸮Phodilus prigoginei。面盘呈方形,头部两侧有短羽簇突出。栗鸮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见于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南部。体长29厘米左右,体重311~360克。留鸟,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次生林中。主要在夜间、黄昏和黎明之前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2~3只的小群。主要以鼠类、小鸟、蜥蜴、蛙、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白日坐姿平展,如蟆口鸱。繁殖期为3~7月。营巢于树洞中或者腐朽的树桩内,距地面的高度为2~5米,有的巢也可以多年连续使用。巢内垫有很多吐出的食物残块。每窝产卵3~5枚,卵为纯白色,表面光滑无斑,形状为椭圆形,由亲鸟轮流孵卵。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鸱鸮科

(Strigidae)

鸱鸮科头骨宽大,腿较短,面盘圆形似猫,常被称为“猫头鹰”。鸱鸮科种类较多,体型大小不一,习性也较多样化,有些以鱼为食,有些则白天也出来活动。有些种类有耳簇,如长耳鸮,有些种类面盘不显著或缺失,看上去似鹰,如各种鹰鸮。鸱鸮科在澳洲仅以各种鹰鸮为代表,其中猛鹰鸮是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澳洲唯一特有的鸮,性情比较凶猛,可以捕食较大的动物。鸱鸮科从北极到热带都有分布,约28属133种,我国有11属23种。

角鸮属

有63种。除大洋洲、南极洲外,广布全球。翎领不显或缺如,耳羽发达;体形较小,翅长250毫米以下。白天藏于多叶树枝上,不鸣叫;夜间觅食,嗜食昆虫,也吃啮齿动物和食虫类巢营于树洞间。叫声洪亮,繁殖期常彻夜鸣叫。我国有6种:黄嘴角鸮Otus spilocephalus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我国罕见于西南和东南地区及台湾;领角鸮Otus bakkamoena常见于我国大部地区,后颈基部有一显著翎领;纵纹角鸮Otus brucei分布于中亚,我国仅新疆昆仑山脉及喀什地区有过记录;西红角鸮Otus scops和红角鸮(普通角鸮、东方角鸮)Otus sunia分布于于欧洲、非洲和中亚,我国见于新疆;兰屿角鸮Otus elegans分布于我国台湾兰屿岛、日本琉球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雕鸮属

有17种。除大洋洲、南极洲外,广布全球。体型较大,体长50~70厘米,大者达1米,重5千克,为鸮形目体型最大的一类。有明显的耳状簇羽,胸部体羽多具显著花纹。多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全天可活动,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主食鼠类,但食性很广,几乎包括所有能够捕到的中小型动物,甚至包括狐、豪猪、野猫和苍鹰、鹗、游隼等猛禽。叫声深沉。我国有3种:雕鸮Bubo bubo广布于欧亚大陆,我国见于除海南和台湾以外的大部地区;林雕鸮Bubo nipalensis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仅见于四川和云南;乌雕鸮Bubo coromandus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罕见于浙江和江西。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渔鸮属

面盘不明显,面部羽毛松散,羽枝分离;耳羽长而尖;趾不被羽,底部有鳞片和细刺突。独居,栖息于水源附近的森林中,黄昏和夜晚活动,静立于河中的石头上或在浅水中涉水而行。常贴水面或地面飞行,两翅煽动很快,但无声。叫声拖长而嘶哑。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喇蛄、虾、蟹等水生动物。有4种:毛腿渔鸮Ketupa blakistoni分布于东亚,我国罕见于内蒙古和东北地区;体型较大,体长71~77厘米,体重1.5~5.5千克,耳羽长约10厘米。褐渔鸮Ketupa zeylonensis分布于亚洲南部,我国罕见于南部地区;黄腿渔鸮(黄脚渔鸮、黄渔鸮)Ketupa flavipes分布于西马拉雅山至我国南部及印度次大陆,全球性近危;马来渔鸮Ketupa ketupu分布于东南亚,我国无分布。我国的种类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雪鸮属

仅1种,即雪鸮Bubo scandiacus。分布于北半球环北极的高纬度地区,我国罕见于东北及西北开阔原野,为冬候鸟。体长50~60厘米,通体几乎纯白色,厚密以御寒,也是一种保护色;体羽端部近黑色,因而在头顶、背部、双翅、下腹遍布黑色斑点;无耳状簇羽。栖息于北极冻原,全天可活动,主要捕食旅鼠,偶捕食野兔、鸥和鸭等大型猎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林鸮属

有18种,分布于美洲、欧洲和亚洲。中型或大型,无耳羽簇。我国有5种: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分布于南亚、中国南部和东南亚的亚热带山林,数量稀少而性隐蔽;灰林鸮Strix aluco主要分布于我国,为温带森林中最常见的鸮类,体长约43厘米;长尾林鸮Strix uraalensis分布于东北亚,我国罕见于东北地区;四川林鸮Strix davidi为我国中部地区特有种,有时作为长尾林鸮的一个亚种;乌林鸮Strix nebulosa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极北部森林,我国极罕见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体型较大,体长达65厘米。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眼镜鸮属

有3种:眼镜鸮Pulsatrix perspicillata、茶眉眼镜鸮Pulsatrix koeniswaldiana、斑腹眼镜鸮Pulsatrix melanota。分布于中、南美洲。体长40~50厘米,头部大而呈圆形,眼部有黑色斑纹,似眼镜,故名。栖息于热带雨林中。

猛鸮属

仅1种,即猛鸮(长尾鸮)Surnia ulula。北欧、北亚及北美洲,我国罕见于新疆和内蒙古部分地区。体长35~40厘米,没有耳簇羽,面盘不明显,跗跖和趾上均被有白色的绒羽,尾羽较长,体形与隼类相似。求偶叫声常在夜里发出,强烈振颤音1千米外可闻。飞行迅速,时而振翅飞翔,时而滑翔,二者常常交替进行,特别是在觅食的时候。休息时大多栖于树木的顶端或电线杆上,见到猎物候则猛扑而下,有时也在飞行中捕食,或是靠近地面疾飞,扑向猎物,或在高空滑翔,发现猎物后再俯冲下来。它的叫声与鹰类相似。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捕食山鸦、松鸡等鸟类、野兔和其他小形动物。

鸺鹠属

有31种,无耳羽簇,面盘发育不完全,为鸮形目体型最小的一类。我国有3种:花头鸺鹠Glaucidium passerinum分布于亚欧大陆,我国罕见于北方少数地区。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我国南部,为我国体形最小的鸮类,体长14~16厘米,体重40~64克,后颈有显著的浅黄色领斑,两侧各有一明显黑斑。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我国南部,为我国体形最大的鸺鹠,体长20~26厘米,体重150~260克,头部和全身的羽毛均具有细的白色横斑。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鸮属

无耳羽簇,面盘不明显,皱领不显著,跗跖和趾被羽。有4种: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横斑腹小鸮Athene brama、林斑小鸮Athene blewitti、穴小鸮Athene cunicularia。我国有2种:纵纹腹小鸮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东北部、亚洲西部和中部,我国多见于北方地区,为各地常见留鸟,体长20~26厘米,多在白天活动,主要捕食鼠类和鞘翅目昆虫。横斑腹小鸮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和伊朗等地,我国仅见于四川、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鬼鸮属

无耳羽簇,面盘显著。有4钟,大多分布于美洲,仅鬼鸮Aegolius funereus除见于北美外,亦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见于东北和西北地区,均为留鸟。鬼鸮体长23~26厘米,体重130克左右,主要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夜行性,主要以鼠类为食。由于其叫声多变,如吹笛一般,每隔几秒钟便重复一次,且不断交替变化,给人一种阴森可怕的感觉,故名。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鹰鸮属

有19种,无明显的脸盘和领翎,眼先具黑须。我国仅1种,即鹰鸮Ninox scutulata,分布于南亚、东亚和东南亚,我国各地均有但不常见,迁徙。全长30厘米左右,眼大,深色,似鹰,故名。栖息于山地阔叶林中,飞行迅捷无声,捕食昆虫、小鼠和小鸟等。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耳鸮属

有7种,脸盘明显,耳羽簇大多发达。我国仅2种:长耳鸮Asio otus常见于全北界,我国常见于各地森林中,体长约35~40厘米,耳羽簇发达而极为显著。短耳鸮Asio flammeus广泛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美洲、大洋洲和亚洲大部地区,在我国繁殖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和辽宁,越冬时几乎见于全国各地,体长35~38厘米,耳羽簇退化而不明显,多栖息于地上或潜伏于草丛中,很少栖于树上,主要捕食鼠类,也吃小鸟、蜥蜴、昆虫等,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均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