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很多人都会抛弃狗狗 为什么会有人抛弃宠物

抛弃宠物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同理心(Empathy)

即心理换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觉知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两千年前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与同理心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理解他人的痛苦,才能尽量避免伤害他人,发展利他的思维与行为。而同理心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

影响同理心的先天原因

里佐拉蒂与研究团队将这种特定的神经细胞命名为“镜像神经元”。例如,小A膝盖受伤流血不止,看到这一情况,我的膝盖也隐隐作痛。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
对同理心与镜像神经元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如果被试在同理心测试中得分较高,他的镜像神经元会比较活跃;反之,镜像神经元环路如果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同理心测试得分较低,被试就可能无法读懂他人意图、无法表达情感、无法做出亲社会行为。


后天影响同理心的原因

接受说服诱导训练的孩子,道德发展会更加成熟,这能促进孩子的同理心、移情能力、服从父母要求的意愿;而经常使用权力压制的方法培养出的孩子,道德表现更可能是不成熟的,可能会使孩子变得逆反、抗拒、不懂得关心他人。

杰里米·里科夫所著的《同理心文明》一书中,对同理心的培养提出了深入见解。他认为,诱导式管教是挖掘同理心潜质最好的方法,它能将人类道德的实质教给孩子——承担责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建立公平的理念。

在爱与公平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教育干预,孩子才能真正意识到他人的痛苦是由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因而产生内疚和懊悔,诚心想要做出补救。

 

这种诱导式管教有像剧本一样的套路:孩子闯祸,之后父母介入诱导,然后孩子产生同理心痛苦和愧疚,最后由父母提出一个补偿措施,比如道歉、拥抱受害者等方式,让孩子体验到如释重负的感觉,消除愧疚感。